随着电池价格下降,性能成为储能发展的核心

2025-07-21
随着电池价格暴跌,能源存储行业正将重点从削减成本转向提高性能,推动创新、密度和长期效率的新时代。

由于全球锂离子电池材料(尤其是中国的磷酸铁锂 (LFP) 电池)供应过剩,储能系统价格暴跌。仅在 2024 年,受大幅削减成本和扩大产能的推动,该行业电池储能系统 (BESS) 的出货量就达到了创纪录的 330 吉瓦时。


CRU 能源存储部门负责人 Edward Rackley 强调,虽然低价推动了增长,但制造商现在正进入一个关键阶段,仅仅削减成本已不足以保持竞争力。


从成本到能力的转变


电池储能系统 (BESS) 行业似乎正从快速降低成本的阶段过渡到注重提升性能的阶段。这与太阳能行业在 2015 年至 2019 年期间从多晶硅 PERC 技术向单晶硅 PERC 技术的转变如出一辙。对于电池而言,其重心将从镍锰钴 (NMC) 化学材料转向磷酸铁锂 (LFP),重点是从每个系统榨取更多价值(以每千瓦时美元计算)。


为了保持领先地位,生产商必须提高能量密度、增强耐用性并提供每平方米更多的千瓦时电量——这是空间受限的公用事业规模项目的重要指标。


成本曲线的终点?


自 20 世纪 90 年代问世以来,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已大幅下降,这主要得益于采矿、材料采购和制造环节的规模经济效应。随着全球电池产量现已达到太瓦时(TWh)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成本将取决于技术进步,而非仅仅依靠规模。


从现在开始,提高单位空间或重量的能量容量对于实现可负担性和效率的持续提高至关重要。


追求更高性能


制造商越来越关注能够延长系统寿命或提高每次充电能量的技术。下一代电池储能系统 (BESS) 平台有望实现更高的存储容量和更佳的运行性能,但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在创新与成本效益和长期可靠性之间取得平衡。


未来的发展可能会集中在循环寿命和性能效率上,而不是单纯的能量密度。真正的考验在于提高储能平准化成本 (LCOS)——该指标受资本投资、运营成本、电池寿命和系统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任何新的存储技术都必须提高性能或降低成本,同时又不影响系统的整体寿命或安全性。


进步的重量


磷酸铁锂电池 (LFP) 的化学性质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改进,正接近其理论容量极限。尽管如此,从专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转向电动汽车,使得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系统规模显著扩大。在过去六年中,集装箱式系统的能量容量已从每单位 500 千瓦时增长至 8 兆瓦时。


能量密度的飞跃使得安装更加紧凑,节省了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成本,尽管它确实在热管理和系统安全方面引入了额外的复杂性。


然而,物理限制可能会限制未来的增长。在北美和欧洲等地区,当今高容量20英尺集装箱系统的重量已接近最大运输阈值。CRU预测,这些物流限制可能会在短期内将集装箱容量限制在8兆瓦时至11兆瓦时之间。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高压缩密度磷酸铁锂电池 (LFP) 等新技术无需彻底改变设计即可提升能量密度,这使得替代化学技术更难站稳脚跟。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必须以合理的成本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性能,并明确未来的改进方向,才能挑战 LFP 的主导地位。


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成熟度、可靠性和价格优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任何想要打破这一市场的竞争者都需要在保持成本竞争力和制造可扩展性的同时,达到甚至超越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

分享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获取您的能源解决方案!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我们的专家将与您联系!

S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