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掺杂HTL使2D/3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5.9%

2025-07-02
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研究人员利用无掺杂 HTL 在 2D/3D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实现了 25.9% 的效率,提高了下一代光伏电池的稳定性和性能。

由麻省理工学院 (MIT) 领导的国际团队在二维/三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实现了创纪录的效率和长期稳定性。发表于科学,这项研究的标题是“稳健二维钙钛矿相的自发形成” 引入新的无掺杂空穴传输层 (HTL),增强了 n-i-p 器件结构的可靠性。


耐用的二维中间层,确保钙钛矿稳定性


传统上,二维钙钛矿用作阻挡层来保护三维钙钛矿,但其易碎性往往会损害电池的整体耐久性。主要作者 Shaun Tan 解释说,该团队使用混合溶剂法开发了一种结构坚固的二维中间层。这种溶液处理技术能够形成高度结晶且纯净的二维钙钛矿,这对于混合钙钛矿结构的长期性能至关重要。


消除退化触发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避免HTL中使用不稳定的掺杂剂,解决了常见的性能下降问题。他们没有使用tBP和LiTFSI等传统添加剂,而是使用了未掺杂的spiro-OMeTAD。这种无掺杂HTL在保持器件效率的同时,增强了热稳定性。器件堆栈包括:

  • 氟掺杂氧化锡(FTO)

  • 化学浴沉积 SnO₂ (CBD-SnO₂)

  • 利用 MACl、MAPbBr₃ 和过量 PbI₂ 增强的 3D FAPbI₃ 钙钛矿

  • 纯二维钙钛矿夹层

  • Spiro-MeOTAD

  • 金(Au)顶部电极


这种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 (PCE) 高达 25.9%,可与性能最佳的倒置 p-i-n 设计相媲美。


长期测试验证稳定性


除了原始性能之外,这些器件在氮气环境中,在1倍太阳辐射(AM 1.5G)条件下经受了1074小时的连续光照,并进行了紫外线照射,保持了91%的初始效率。这对于稳定的钙钛矿光伏器件而言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尤其对于需要长寿命的商业应用而言。


即将出现的实际应用


Tan 强调了这项研究的广泛意义:“二维材料和溶剂混合物的组合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这种方法有望开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新领域。”


全球合作努力


这项研究体现了麻省理工学院、成均馆大学(韩国)、马尔马拉大学(土耳其)、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及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之间的全球合作。

分享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获取您的能源解决方案!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我们的专家将与您联系!

Select...